来源:雪球App,作者: 叶子学姐,(https://xueqiu.com/9786994753/128070320)
导语:潘石屹的发家史,就好像一部跌宕起伏的贫困男孩跻身富豪的小说。
地产圈从来就不缺乏话题,而最近SOHO中国老板潘石屹更是因上了《向往的生活》引发热议。潘老板又是在综艺里面帮蘑菇屋做鸭棚,又是答应帮张继科做球拍而拒绝其他人的请求,以及等蘑菇屋主厨黄磊上桌再开始吃饭等一系列事情,都展现出了潘老板极强的表演天赋以及木工手艺。
先不论潘石屹在综艺上的表现如何,其从草根奋斗为一线地产商的成长路径确实值得仔细琢磨。 和很多富一代一样,早年的潘石屹吃过很多苦,决定南下时,浑身上下更只有80块钱。潘石屹正凭着一股不认输的韧劲,才有了今天地产大亨的地位。
抛弃铁饭碗,毅然南下
潘石屹的发家史,恐怕要从其80年代刚入社会的时候说起。
1984年,潘石屹从石油管道学院毕业,随即被分配到了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石油口的工作,在万众一心开采石油的1980年代,属于“香饽饽“。因为对数字敏感,潘石屹工作不久后便受到领导重视,但机关工作的循规蹈矩,还是让当时血气方刚的潘石屹觉得有些了无生趣。
潘石屹出生在贫穷的甘肃小山村,童年经历了“十年动乱”,父亲更是被划为右派,自己也是倍受歧视,小时候家里的日子十分拮据。按理说,拥有贫穷童年的潘石屹,显然应该满足于这样一份安稳而收入可观的工作,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一日,他在管道局工作的时候,来了一位刚被聘用的年轻姑娘。领导要老潘领着这姑娘去领桌椅等办公用品。姑娘看来看去,对桌椅敲了半天,也决定不了。
在一旁的老潘,有点不耐烦地说:”随便拿一套得了,哪那么费事“。姑娘煞有介事地对他回应:“这可是我要用一辈子的桌椅啊!当然要好好挑!”一辈子的桌椅啊……老潘似乎被姑娘的这句话点醒,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和他们想要的生活完全不同。当下便决定辞了工作,去其他地方闯闯。
也正是潘石屹当时的“毅然离职”,才成就了潘石屹现今的地产帝国。
1987年,深圳已被列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大潮如火如荼。这一年,潘石屹变卖了所有身家,揣着仅剩的80块钱,跟随着一批淘金者南下广东。
进入当时的深圳需要边防证,没有边防证的潘石屹和另外一个青年在边检站一筹莫展。潘石屹突然灵机一动,对那个年轻人说:“你想去深圳吗?我们去找个熟悉这里的人带我们去吧!”
没过多久,他们便找到了一个专门干这事的人,各交了50元后,在那人指点下,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小洞爬了过去。这位同潘石屹一起钻铁丝网的青年名叫李勇,在潘老板后来的发家历程中常伴其左右,但却因为觉得潘石屹野心太大、不可靠,而没能够坚持到最后。2007年,穷困潦倒的李勇来到北京SOHO工地上做建筑工人时看到了潘石屹,他自己打趣道:“如果知道潘石屹未来的发展是这样的,他撵我走我也不会走。”
初到深圳,用“拳头”打拼
初来乍到的潘石屹对深圳的情况并不熟悉,只有漫无目的的寻找工作。他和李勇俩人白天走街窜巷找工作,夜晚两人就跻身在3元一晚的小旅馆里。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星期,两人已经身无分文,遂决定去干体力活。
次日,他们便找到了一家砖厂开始搬砖,每天工钱10元。胸无大志的李勇,第一天下工之后,就和潘石屹说:“潘哥,我们在这里长干吧,每月能赚300多元呢!”潘石屹却说:“先在这里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就可以考虑换个工作了。”
没干过粗活的潘石屹,一开始虽然伤痕累累,但也适应的很快。等到发了工资之后,潘石屹带着李勇来到了书店,自己买了3本经管类的书学习,而李勇,买了本《白发魔女传》也落得个逍遥自在。
解决了生计问题后,潘石屹便提出换一份工作,闯一闯,却遭到了李勇的拒绝。李勇的理由是,一个月赚350元,一年好几千块钱,比其他地方已经高很多了。但经过潘石屹的软磨硬泡,李勇最终还是同意和潘石屹一起离职出去闯一闯。
1987年11月,他们找到了一份推销电话机的工作,底薪200元,然后再按业绩提成。广东省作为方言最普及的省份,他们两个北方人,不仅不能融入当地的粤语氛围,甚至就连自己说的普通话当地人都不太能听懂,因此推销业务屡屡碰壁。
第一个月,俩人并没有提成,李勇开始怀念起在工地打工每个月安稳赚350元的日子。这时候的潘石屹又开始不停地鼓励李勇,让他眼界放长远一点,只要机会来了,每天何止赚10块钱,赚1万元都不止。
果真,随后他俩逐渐打开了局势,每个月的工资涨到了500多元,潘石屹还因为主意多,被提拔为业务经理。未料刚在公司站稳脚跟,潘石屹却又惦记上了海南。这一次潘石屹游说李勇,“海南刚建省,机会多的是,我们去海南,放心一定不会有错。”
确实,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海南,百废待兴,的确是淘金者的天堂。就连房地产的泡沫,海南都比其他地方早了十多年。可是,俩兄弟来到海南之后,却依旧不知所措。
挺起腰板挣得第一桶金
1988年11月,兄弟俩带着全身上下1000多元的积蓄加入了“入琼大军”。然而两个月过去了,俩人的工作还是没有着落。这时候的李勇,恨极了爱折腾的潘石屹。两人兜兜转转,花光了身上全部积蓄后,潘石屹好说歹说带着李勇又来到了海南的砖厂,继续搬砖。
砖厂老板见他们打扮的干干净净,一看就不是搬砖的样子,婉言谢绝。谁知道,潘石屹一上来就挽起裤脚,站到黄沙中对老板说:“这下我们像搬砖的了吧!”又补充道,“老板放心,我们既然来了就不会比其他人干的差。”
老板最终收留了他们,但因为这家砖厂在山上且不通电,只能点煤油灯照明,挖土、和泥、脱砖坯和垒砖墙全靠人力,一天下来,不但满身满脸的泥,而且全身酸痛。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多月,李勇怀念起在深圳的安逸生活,心里又打起了退堂鼓。潘石屹眼见这也不是办法,便决定第二天和老板谈谈。
第二天,潘石屹叫上李勇一起找到了砖厂老板,他一条一条地给老板提建议:把水引到砖厂,提高工作效率;雨季搭建雨篷烧砖……最后,他竟对老板说:“老板,我不会一辈子都在这里卖苦力,如果你信任我,就让我帮你管理这个砖厂,第一个月暂时付200元钱的工资,保证比现在的效益好得多!一个月后,我让你心甘情愿地付我500元一个月!如果你不信任我,那就算我没说!”
老板考虑了一晚,第二天就答应了潘石屹的提议。就这样,刚到砖厂一个多月的潘石屹就做成了厂长,而且把砖厂管理得井井有条,每个月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到了第三个月,潘石屹的工资已经涨到了近千元。
1989年10月,正是海南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砖厂老板决心转战房地产,想要把砖厂转让,潘石屹当下动了拿下砖厂的心思。彼时的潘石屹虽然来海南才一年多,但是已展现出了其“爱折腾”的本性。
海南,梦结束的地方
之后,潘石屹怂恿李勇一起投资了砖厂,赚到的钱按比例分,但这一次,李勇拒绝了,李勇只愿意给潘石屹打工,砖厂效益好就多给点,亏了就当自己白干。从一开始的选书的不同到现在面对机会不愿意放手一搏,或许当时的李勇和潘石屹在事业上已拉开了一道无形的“鸿沟”,虽然同吃同住,但是思考问题已不在同一高度上。
潘石屹还是同意了李勇的提议。最后,潘石屹的砖厂红红火火地开张了,慢慢地,砖厂每个月都能赚到两三万,李勇的工资也顺势水涨船高,这在当时,完全是一个小老板的收入了。
然而到了1990年,砖厂的效益因为海南房价的暴跌陡转急下,到最后,红砖压根卖不出去。二人最后搭上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仍然没有转机。潘石屹只得低价转让了所有砖头和设备后,关停了砖厂。
虽然亏了几十万,但是潘石屹并没有对未来丧失信心,李勇却是铁了心不愿再和潘石屹瞎折腾。这一事件后,李勇和潘石屹分道扬镳。等李勇下一次见到潘石屹,潘石屹已经成为了一代地产富商,而自己仍然四处找工地打零工。
转战房地产
其实就在两人分别后没几年,潘石屹曾经在大街上偶遇过李勇。1993年5月,还在海口工地的李勇偶然碰到了潘石屹,那时的潘石屹已经和合伙人创立了海南万通公司,这几人便是日后如雷贯耳的“万通六君子”:潘石屹、冯仑、王功权、刘军、王启富和易小迪。起先潘石屹贷款了500万元,以2000元一平的价格买了8栋别墅。
500万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对李勇来说更是想都不敢想。也许当时真的是老天眷顾潘石屹,潘石屹炒房的时点,正好碰上了海南的经济热潮。
过了没多久,便有山西老板来前来购买别墅,当时潘石屹开价4000元一平方,山西老板嫌贵,一直犹豫,再次有人上门询价时,潘石屹竟然开出了4100元,山西老板坐不住了,当下买了3栋。没过多久,潘石屹又以每平米6100元的价格将手上的别墅全部卖掉了。
此次炒房后,潘石屹预感海南的经济热潮将会出现衰败,因此他迅速退出了海南的炒房市场,决定北上。过不了多久,“万通六君子”相继离开海南。
来到北京后,“六君子”创立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京万通实业)。1993年6月,北京万通实业以定向募集的方式成立,成为北京最早成立的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大型股份制企业。随后,万通在北京开发了“新世界广场”,通过和香港利达行主席邓智仁的合作,新世界广场大获成功,卖到了当时三倍的市价。
也正是这一役,奠定了日后冯仑和潘石屹两个大佬在地产江湖上的地位。但好景不长,六君子便分崩离析。1995年3月,王启富、潘石屹和易小迪选择离开;1998年,刘军选择离开;2003年,王功权选择离开,万通最终成为了冯仑一个人的公司。
不管日后万通六君子给世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但是当时“以江湖方式进入,以商人方式退出”的模式还是为人称道。
说到1995年前后,对于潘石屹来说,是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时间点。1994年,潘石屹认识了现在的老婆张欣,仅认识四天后,俩人闪婚。而这个女人,不仅奠定了潘石屹今后的商业基础,更是潘石屹不可多得的“贤内助”。
夫妻店模式
“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也许正是张欣对潘石屹的第一印象。对于正统华尔街出生的张欣而言,对草根出生的潘石屹或许有种谜之好感。当时离过两次婚,且还带着孩子的潘石屹,在婚恋市场并不吃香,偏偏被华尔街高管张欣一眼相中。
或许潘石屹与张欣的结合,正是商人经常所说的“利益最大化”罢了。1995年,潘石屹和回到北京的妻子共同创建了SOHO中国的前身——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
创业之初的潘石屹,对华尔街背景的张欣的资本运作能力寄予厚望。张欣也希望以其在海外学到的经济理论改造这家中国公司。但是,张欣做了近两年的新加坡投资因金融危机流产,潘石屹开始对所谓华尔街的资本运作方式大失所望。好在后来张欣把红石实业向SOHO中国切换。显然,正中具有丰富海外中产阶级生活经验的张欣下怀。
随后,SOHO中国的黄金十年(甚至十五年)开启。巅峰期的SOHO中国,2010年营业收入达到184.23亿元。而将时钟拨回2007年,在港股上市的SOHO中国创下当年亚洲最大的商业地产IPO纪录,一度成为中国地产界最引人瞩目的公司。
这之后的SOHO中国业绩不断突飞猛进,名噪一时。有媒体透露,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甚至曾在内部提出“要在5年之内超越万科”。
然而时至今日,造化弄人。曾经仅有自己4倍资产体量的万科集团早已摇身成为行业巨无霸,SOHO中国时下体量不过670亿元,与前者1.43万亿的资产规模相比,相差甚远。
也许这与潘张二人的夫妻店模式和经营理念跟不上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2011年6月,SOHO中国宣布与由多家银行组成的银团签署了相当于6.05亿美元的三年期可转让贷款融资协议,这也是SOHO中国上市以来首次贷款。
2012年开始,SOHO中国开始转型,也许正是这次转型,使得SOHO中国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2012年,潘石屹宣布SOHO中国从“开发-销售”模式转向“开发-持有”模式,其主要收入来源从卖楼转为收租。
其实这并不是SOHO中国的第一次转型。早在刚成立没多久的1999年,SOHO中国前身红石实业投资建设的“现代城”、公社、海南博鳌蓝色海岸住宅等项目就获得了不小的成功,但在此后不久,SOHO中国便决定放弃住宅地产,转战商业地产。
2002年5月,SOHO中国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建外SOHO”正式对外发售,虽然这个项目当时也倍受瞩目,然而2002年往后,中国地产的跨越式发展却体现在住宅上。然而SOHO中国似乎并没有抓住这次契机。也因而两次转型,对SOHO中国来说都算不上正确。
2012年后几年,SOHO中国陆陆续续卖掉了北京上海的非核心物业,2014年初,SOHO中国作价52.3亿元向金融街出售两项资产:海伦广场16.8万平方米及静安广场7.6万平方米物业。同年9月,SOHO中国向携程控股出售凌空SOHO约10万平方米物业,作价30.5亿元。2014年至2017年,SOHO中国连续4年出售资产,总金额超过286.5亿元。
而现在,潘石屹甚至连北京的光华路SOHO 2号楼都要出售了。慢慢地,年过半百的潘石屹逐渐开始淡出一线地产圈,提前开启自己的退休生活,于是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摄影、出书、做慈善、写微博、代言广告、主演电影、跨界做包子、参加电视节目,老潘哪样都没有拉下。当然,望京SOHO的风水问题偶尔也会让老潘烦烦心,毕竟这是SOHO中国目前最大的自持物业了。
纵览潘石屹的前半生,从一开始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到“身无分文闯海南”,再到北上和万通六君子合体开公司,似乎每一步都走得轰轰烈烈、豪情万丈;然而再看王石和华尔街高管结合后的后半生,似乎又平平无奇。做地产赚了一点钱,但是却离超越万科的梦想越来越远。
最后的SOHO中国,也只沦为万千包租公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