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企业面对税局的金税系统推送的风险疑点,因没有建立体系化的风险应对,经常疲于应对税局的各项自查报告。甚至有的企业一年内收到税局多次推送的税务风险疑点。
有人可能说,“我企业一套账,真实经营,它系统跑出来的问题,我不要担心呀。”这种观点是有问
题的,对于税务风险,如果只是税局提供异常指标,企业根据异常数据去检查真实业务,那么这是税务风险应对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解释的层次。税务风险应对停留在第一个层次,无法做到风险提前管控,因此需要提升风险应对的层次。
税务管控的第二个层次就是管控,第三层次就是预防。如果没有建立税务信息系统,基本很难达到管控和预防的层次。
比如金税系统的税务风险管理流程:信息收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任务统筹-风险应对(税务稽查、纳税评估、风险提示)-跟踪管理。那么企业也可以建立税务信息系统,按照此流程,对业务进行全流程、全税种监控。能解释异常,可以监控全流程、全税种,还能对未来业务存在的税务风险,各项目税务负担做出预判。
对于“以数治税”下的税务管控与预防,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在金税系统下,各项报表数据之间的勾稽比对。“以数治税”需要建立信息化数据思维。也就是以信息的视角,来看待全流程、全业务链、全环节的税务管控。
不能认为只有购置了信息化系统的企业,才能构建信息化思维。中小企业暂时没有能力搭建税务信息系统,但是可以通过把系统思路放入这些管控工具中去,构建“简化版”的信息化思维。
01
税务风险防控模型的四大因素
在金税系统征管手段不断升级的形势下,以及未来“以数治税”的征管环境下,企业必须抛弃以前的税务思维,建立新形势下的税务风险防控思维。
所谓新形势下的税务风险防控思维,是建立在对企业业务基础之上,在法律法规框架之中,基于企业战略目的,考虑税务最优,形成一套对税务风险可管理、可控制的手段。
当然构建新形势下的税务风险防控思维,需要建立一套体系化的税务风险应对模型。个人根据自身税务认识和实践,认为税务风险应对模型至少需要从下图入手。
首先税务应对模型,需要基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动预防、被动应对四个维度进行展开。
外部环境:
1.国家税收政策
2.地方税务口径
3.宏观环境
4.征管形势
5.征管技术手段
内部环境:
1.企业经营与税务意识
2.企业管理者税务风险意识
3.企业业务运作中税务风险规划
4.企业经营收益与风险博弈
5.企业税务风险“责权利”
主动预防:
1.税务风险预防意识
2.税务制度和流程设立
3.税务专业能力
4.岗位责任心
5.风险分析与预判能力
6.业税融合前瞻性税务管理模式
被动应对:
1.稽查应对能力
2.税务自查
3.税务异常解释
4.税务历史问题分析
5.税务风险漏洞查补
6.税务风险补救
02
税务风险防控模型下的全方位防控措施
在税务应对模型的四个要素下(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动预防、被动应对),我们要从四个象限构建立体式税务风险应对模式。
第一象限:
1.基于税务外部环境树立正确的税务意识
2.主动关注国家税收政策和地方税务口径
3.关注征管形势变化,主动调整税务风险应对
3.建立预防性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管控流程
4.提升税务专业能力(政策解读和税法落地)
5.基于征管技术升级,升级企业税务管理模式。
第二象限:
1.关于官方税务稽查和检查动态
2.提升应对税务稽查/检查的能力
3.面对税务稽查高度重视,进行有效沟通,充分关注。
4.对税务稽查/检查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自查。
第三象限:
1.建立企业内部税务风险检查机制
2.对税务异常点,进行有效分析,并提供合理解释。
3.对相关税务风险,进行事后追责,并按照相关规则处罚相关人员。
4.对存在的税务漏洞及时进行修补。
第四象限:
1.通过“向上管理”,引导企业管理者树立正确税务风险意识
2.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嵌入税务风险意识。
3.建立税务内控制度,保证业务运作过程中税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4.构建全方位的各部门参与的税务防控体系,并建立相关“责权利”。
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展开讨论每一个象限的具体内容,以下从涉税问题发现、风险识别、风险反馈进行举例说明,如何建立全方面税务防控措施。
一、涉税问题发现
(一)控制活动:各涉税部门对于日常工作中的疑难税务政策把握、税收争议问题以及重大投资事项等涉税问题进行总结。
(二)工作标准
1.及时发现并总结涉税问题;比如目前税务机关以票控税,只有取得符合税法规定的合法有效凭据后,相关成本费用才能在税前扣除。为避免因凭据不合规产生不必要的税收损失,必须要加强凭据的税收风险控制,确保凭据的合法性有效性。首先要从源头开始控制,业务经办人员要及时取得与业务内容相符的合法有效凭据,然后财务人员要按规定加强审核管理。只有在业务流程的各环节中进行防范,才能有效管控风险。
2.能够掌握有关法律规定,并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比如以土地增值税为例,合理设置成本对象,在税法规定范围内选择有利于项目整体收益的成本分摊方法。
3.根据公司税务管理手册进行日常处理,异常事项根据流程进行记录和汇报。
(三)风险
1.未及时学习最新税收政策,导致对新政策不知道、不理解、存在误区。
2.对于税收疑难问题,以个人过往经验,过于自信地做出初步判断。
3.未按照流程管理,及时记录、总结、上报税收疑难问题。
4.税务政策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对涉税事项的判断或税务规划方案的制定有偏差。
5.对税收相关规定了解不够充分,导致纳税主体产生额外税负或引起涉税诉讼案件。
6.税务意见或方案不完全具备可实施性,导致无法落实。
7.在税务规划方案中没有考虑税务政策的新变化或考虑的不够周全,导致没有及时调整税务规划方案或未实现预期收益。
二、风险识别
(一)控制活动:各部门判断涉税事项是否属于重大税务风险事项。属于重大税务风险事项的,需提交财务部税务部审议;不属于重大税务风险事项的,由各涉税部门进行内部评估备案。风险管理的前提是对风险进行识别,然后才是风险管理。所以此处主要是识别是否属于重大税务风险事项。
重大税务风险事项包括:
1.对本单位财务收益的影响超过税前利润的*%;
2.涉税金额达**万人民币(含)以上;
3.高声誉风险事项。
(二)工作标准
1.对财务收益影响及涉税金额的判断准确;
2.对税务风险影响程度的判断客观。
(三)风险
1.未根据企业实际,制定符合自身企业的重大税务风险指标;
2.存在对涉税事项的主观判断,没有客观量化指标。
三、风险反馈
(一)控制活动:对于属于重大税务风险的涉税事项,财务部结合涉税部门的上报材料,进行专业分析与判断,并视情况征询相关税务机关或外部税务顾问意见(必要时寻求相关机构的协助解决),向纳税主体出具反馈意见。
(二)工作标准
1.定期通过国家税务总局及当地税务局的公开信息,或通过多种信息沟通的方式,了解新出台的税务政策,并分析新法律法规对各级企业的影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遵守相关法律的要求;
2.熟练掌握有关法律规定;
3.了解税务机关对纳税活动“合法和合理”的界定;
4.对涉税事项的分析、判断准确;
5.税务反馈意见客观、合理、可执行。
(三)风险
1.税务政策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对涉税事项的判断或税务规划方案的制定有偏差;
2.对税收相关规定了解不够充分,导致纳税主体产生额外税负或引起涉税诉讼案件;
3.税务意见或方案不完全具备可实施性,导致无法落实;
4.税务反馈机制不通畅,相关问题无法得到好的反馈。
来源:数豆职人
(转自:IPO上市实务)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